您当前的位置:硅谷科技网资讯正文

蓝鲸游戏发明者终入狱 青少年为什么会加入自杀群?

时间:2018-02-11 22:39:08  阅读:1445+ 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于娜
蓝鲸游戏发明者终入狱,青少年为什么会加入自杀群?你认为最宝贵的东西是什么?金钱?名誉?权利?似乎很多人一生都在追逐这些看似“务实”的物质,而往往在失去生命的前一刻觉得还没有了却一切。生命是神圣而伟大的,有些时候却又是那么无助和模糊;在遇到“蓝鲸”之前,你有想过一些10多岁的孩子们正在无所谓的玩弄自己的生命么?

“一个看似自由向往而又恐怖的自杀游戏。你一旦走上了这条路,就永远不会回头。”

而这么恐怖的游戏,已经在中国传播并逐渐蔓延,“玩家”在完成50项游戏指令之后,就需要自杀,虽然在国内暂时没有曝出一起自杀事件与蓝鲸相关,但这个恐怖游戏不加以管控,这些年轻人们将越陷越深,但如此庞大的传播,该从何处下手呢?

不断折磨、恐吓心里最后一道防线被攻破

有俄罗斯媒体将该游戏的风靡和2015年11月至2016年4月期间俄罗斯130名年轻人的自杀联系起来,其中包含从公寓跳楼自杀、卧轨自杀等,这些年轻自杀者的共同点是,生前曾在俄罗斯社交网站VK上发布过与“蓝鲸”相关的图示。

“蓝鲸游戏”的确是一款非常危险的游戏,今年1月起,俄网络监管部门已收到7000多起针对“死亡组织”的投诉,其中涉及的网站九成被关闭,但无法控制该游戏向国外蔓延。

对于很多心理成熟的人们来看,以这款“游戏”来结束生命未免太不可思议,但对于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健全并且心理脆弱的青少年们来说,“蓝鲸”在早先的包装上有着非常神秘且黑暗的暗示作用,引起青少年人群的注意之后利用恐吓、诱导等言语击破年轻人最后一道心理防线,最终直至死亡。

这似乎是最可怕的,父母、家人、朋友没人能够走进这些受害者生前的“蓝鲸世界”。最终酿成灾难,但我们详细的翻阅了“蓝鲸”50条“游戏任务”后不禁自问,这些孩子们的监护人真的尽到了责任?有些看似恐怖却又不可思议的行为早该在最初制止和扼杀。

蓝鲸游戏创始人:同是20岁的“孩子”

“受害者都是垃圾,需被清除”——这是蓝鲸游戏创始人“PhilipBudeikin”被捕后说的一句话。被捕时,他才刚满20岁。可以看出,这个刚满20岁的小伙子心理发展也尚未健全,拿别人的生命当儿戏是对生命的亵渎。我们现在可以随意的对这个人恶言相向,可又有什么用呢。

教唆也好、煽动也罢。他并没有亲手“解决”掉这些孩子们的生命,而是一步一步的使其陷入深渊,“蓝鲸”就犹如很多恐怖游戏一样,当你完成了某一项恐怖的“游戏任务”就可以得到奖励并进行到下一步,让一些争强好胜的孩子们逐渐迷失自己。

而创始人“PhilipBudeikin”亦是如此,一个人完成了“任务”,他就更期待下一个、下下一个“玩家”去完成这项属于自己的“任务”,从而获得另类的“快感”;只属于他自己的快感!

日前,很多的渠道已经屏蔽了“蓝鲸”、“4;20起床”等敏感的字眼,杜绝一切的相关内容出现在社会上。

告诉你身边的年轻人:你不该去死

“蓝鲸”传入国内这是不可否认的。如果你有家人或是朋友正值青少年,你会支持国家禁止一些蓝鲸游戏的传播;你会支持腾讯及各大贴吧封闭“4:20叫我起床”等类似字眼。但话说回来,我认为你更应该和你的家人、朋友,好好的去聊聊。让他们正式人生观,让他们知道“生命”有多么来之不易、有多么重要;不必苦口婆心,但要让孩子们明白,你不该去死。

“别和他们说不要做傻事;别限制他们的零用钱;别不让他们上网。不要做孩子不愿做的决定,你知道这个岁数的孩子们都心怀“叛逆”,你只要让他们知道活着很好并且你还有很多事儿没有做;这就行了”——出自一名40岁,孩子在上初中的单身父亲。

没错,可怕的并不是“蓝鲸”,而是那些脆弱而且又懵懂的心灵。珍爱生命,远离恐怖……远离这些不该有的“游戏”。

吸引孩子们进入“死亡游戏”的心理背景就象急于倒掉“一盆已经把最好的水果吃完,只剩下一盆烂水果”心一样——急于摆脱这个已经匮烂的生命,急于逃避眼前一大堆的负担、问题、压力……

我看到有人说“死亡蓝鲸游戏”加入者一进群就问“你准备好死亡了吗?”,如果这个人准备好死亡,则可以加入游戏,也就是说加入这个游戏的人,已经知道自己会面对最后的结果——死亡。

这跟《玩命直播》还是有明显的差别的,在《玩命直播》中一开始有奖励,有诱惑,有刺激,然后有人会死亡,但并不是所有参与者都会死亡,在《玩命直播》还有逃离的机会,而“蓝鲸”则完全没有。

我个人觉得,《玩命直播》拍的最垃圾的就是它的结局——太魔幻思维了,太彼得潘综合症——那个死去的女主角突然复活了,改变了性格,谈起了恋爱……这实在是败笔,直接降低了它存在的价值,降低了它的心灵高度。

它应该把死亡血淋淋地摆在人们面前,让人们看到这种游戏的危险,让父母反思自己的教育,让孩子反思生命的价值。但是它没有,只能说导演的心灵成长还没有到达一定的高度,仅仅停留在“娱乐”的层面,所以他没有让结局以血淋淋的方式呈现——人类所经历的事实是很多人见到“死亡”都不一定会反省,更何况没有见到。所以这部影片没有任何警示作用,浪费了一个非常好的题材。

事实上“死亡游戏”一直以来就存在,从“轮盘赌”到“窒息游戏”,这些都更为直接,更为惨烈。

蓝鲸游戏介于“玩命直播”和“轮盘赌”之间,它有一个过度的过程,通过这个过度的过程让一个人完成死亡。

参与这个游戏的,也许有人是因为好奇,也许有人是因为冲动,但是更多的人是真的想死,想要结束生命……在整个游戏过程中,因好奇和冲动而参与的人可能会后悔,会萌生退意,但是真的想死的人则不会,会一直进行下去,因为游戏的主旨是有一个人指导你如何去死,并且有一群人一同选择死亡,这会减少对死亡的恐惧。

我记得很多年前我问过几个人“如果大家都下地狱,你下不下?”每个人都是单独问的,但是让我惊奇的是每个人都说“下啊。”

我问他们:“为什么?”

他们说:“因为大家都下啊……”

我特别不理解,于是就问:“那你不知道下地狱是很痛苦的吗?”

他们中有的人说“知道啊,但是大家都下,那就下呗”还有人说“大家都下就不害怕了”,甚至有的人说“大家都下好象就没有那么痛苦了。”

这就是人类的心理——看到有人跟“我”一样痛苦,一样恐惧,好象痛苦就减轻了,恐惧就消失了。

然而事实上,这是幻觉,差别仅仅是注意力分散了,痛苦从来没有减少。但是对于有心理疾病的人来说,他们看不到事实,只能看到幻觉——好象是没那么害怕了。

这就是“蓝鲸游戏”能够组成团体的一个基本原因——一群想要放弃生命,想要死的人凑在了一起。但他们是心理疾病的患者,他们需要的是帮助,而不是诅咒,不是批判。

我看到很多人在网上咒骂参与者,说他们愚蠢、有病之类的,但是真的如果是你,看到自己的人生象一盆烂水果一样摆在你的面前,你是要倒掉它?还是要把它吃下去?你有没有勇气去承担自己一直以来选择的结果?

所以选择参与这个游戏的那些人,除了好奇的,冲动的以外,更多的是悲伤的,绝望的。

你可以概括说是因为年轻人心智不全之类的,但是如果说一个二十岁以下,达到青春期的孩子,还会因为心智全而去选择死亡——那已经不是心智不全的问题,而是智障的问题——傲慢和恐惧的纠缠让我们看不到别人的痛苦。

所以做为一个成年人来说,不应当以“心智不全”来简单的概括这件事,在这个的概括中,我们没有体会到这些孩子们的悲伤和绝望,这样的概括也是不负责任的,而且是带着我们自己对死亡的恐惧、无奈,和傲慢,来逃离人类内心最根本的问题。

一个人选择死亡的时候,其实是带着对死亡的幻想的——幻想着死亡带来解脱,幻想着死亡能够解决眼前的困境或痛苦,能够带来改变生命的机会,这样的人在生活中也习惯于幻想,习惯于欺骗自己,所以当幻想中的水果无比美味的时候,就更加无法面对眼前的一盆烂水果。而且这样的人在生活中更习惯逃避,遇到问题首先想到的就是逃跑,不想承担压力,不想面对痛苦。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