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维他奶内地扩张管理层不稳)
10月31日,国家质检总局公布2017年9月未准入境食品名单,维他奶因旗下63批次饮品不合格而位列“黑榜”之首。而在此前,维他柠檬茶、维他苹果味绿茶、维他蒸馏水等也因标签不合格、超范围使用营养素等被拒入境。尽管维他奶方面回应此次问题产品是从非正规授权渠道进口,但仍被业内质疑管理混乱。
同时,维他奶集团多位高层今年以来先后离职,被外界质疑内部存在矛盾。维他奶在内地市场扩张迅速,业绩连续增长,但专家认为,品类的单调性面临市场体量瓶颈,落实产品多元化仍是维他奶需要解决的问题。
饮品多次不合格被拒入境
根据质检总局公布的9月未准入境食品名单,维他奶国际集团旗下的维他柠檬味茶、维他蜂蜜菊花茶、维他港式奶茶、维他果然系冰震柠檬味茶等53批次产品因标签不合格未准入境;另有维他橙汁、维他低糖菊花茶、维他番石榴汁等10批次产品因损坏或残缺未准入境。
而在此前,维他奶产品也曾多次被拒入境。今年4月,总计35批次、110吨的维他蒸馏水和饮品因标签不合格被拒入境。6月,3批次、约8吨维他奶饮料被检出超范围使用维生素B1、维生素B2和泛酸。8月,维他蜜糖柠檬味茶饮料、维他苹果味绿茶饮料等2批次因超过保质期而未予入境。早在2014年,备受年轻消费者追捧的维他柠檬茶就曾登上进境不合格产品的黑名单。
对此,维他奶公司11月10日回应新京报记者称,“这些产品从非正规授权渠道进口,并未得到维他奶公司的官方许可。而由于中国内地与香港的相关法规存在差异,因此出现上述情况。”
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认为,维他奶产品在内地市场较为火爆,外区市场和内地市场销售存在利润差,使得外区产品不断涌入内地。“香港市场销售不理想也是产品从香港流入内地的原因之一。而内地与香港的相关标准存在差异,因此就出现了入境时被检不合格的情况,这也体现了维他奶公司整体管理比较混乱。”
高管出现频繁变动
在产品接连出现问题的同时,维他奶集团管理层也在频繁变动。
近日,维他奶国际集团中国区董事总经理袁杰请辞。公开资料显示,袁杰在维他奶供职13年,对维他奶在内地市场的发展做出了贡献,目前中国内地已经成为维他奶最大、增速最快的市场。
维他奶方面对新京报记者表示,袁杰是因个人职业发展向公司请辞。对于此次袁杰的离职,快消品营销专家路胜贞认为,其离职之后并未有继任者,而是由集团行政总裁代理,这说明事发突然,维他奶并未有提前准备。“可能存在很尖锐的矛盾且难以调解,以至于在双方都没做好准备的情况下突然爆发。”
而早在今年上半年,包括维他奶全国销售总监林珂、原华南区销售总监陈元庆在内的8名销售高管先后辞职,有多名高管在维他奶供职达到了10年以上。当时有消息称,维他奶华南区被香港总部审计组审查出费用核销问题,因此外界猜测其高管层震动可能与此有关。
维他奶集团对此前8名高管集体离职事件并未给出正面回应,表示“基于尊重个人隐私,我们一般不会就员工的个人情况做出评论”,同时强调高管离职并未对公司运作产生影响。
朱丹蓬认为,在公司准备大举“北上”布局全国市场时,维他奶对华南区出现的情况进行整顿,是有利之举。
内地市场扩张迅速恐遭瓶颈
分析认为,维他奶管理问题的背后与其在内地市场的快速扩张有关。
近一年来,豆奶行业备受关注。尽管有其他企业陆续进入,但目前维他奶的市场份额仍然领先。数据显示,2016年维他奶在中国的品牌份额约42%,稳居行业第一。
除优势产品豆奶外,去年以来,维他柠檬茶在网络上迅速走红,销量增长明显。维他奶方面也意识到柠檬茶带来的巨大商机,顺势进行推广和增产。
2016/2017年度财报显示,维他奶营收下滑4%,但净利同比提升16%。其中,中国内地市场仍是其最大收入来源,全年收入26.66亿港元,同比增长11%。2016年,其在广东省豆奶品类市场保持领导地位,华中和华东业务也在加速增长。维他奶“趁热打铁”,近几年不断建厂扩产。2016年,维他奶武汉工厂落成投产;今年8月,维他奶又投资了东莞常平生产中心。
“维他奶在内地深耕多年,拥有自身的优势市场区域,其豆奶行业第一的占比在3-5年内难被撼动,这是其优势所在。”朱丹蓬认为,维他奶的问题依然存在,其豆奶面临市场体量瓶颈,品类的单调性限制了整个豆奶市场的快速发展。同时,柠檬茶虽然在网络上爆红,却依然面临渠道下沉、如何将线上优势在线下零售市场兑现的问题。
同时,维他奶近年来的海外业务低迷。根据其2016/2017财年报告,公司出售了北美洲主流业务及山水品牌业务。目前维他奶的销售收入分别来自中国内地、香港业务(香港、澳门及出口)、澳洲、新加坡。其中,49%来自内地,40%来自香港市场,9%来自澳洲,2%来自新加坡。
该财年,维他奶在香港的经营溢利下滑1%,在新加坡的销售下滑了5%。